第二章 济济多士 秉文之德(1 / 2)
被离本想窜进四周的闾里,可身后那二十多人跟得甚紧,这二十多人中有七八个是国府的从人,盯得极紧。
眼见离大队远了,被离拔出剑来,周围人吃了一惊,还未等他们相询,被离急转身向右侧闾里跑去。
一个国府从人喝道:“到哪里去?”追了上来,其余人停了停,也追了上前,纷纷道:“这人想逃!”“只怕是奸细!”一起仗着明晃晃的铜剑追过来。
被离虽练过剑术,苦不甚精,不敢与这二十多人动手,他窜过一巷,身后的人已经渐渐逼得近了。巷中若有其他途人,不是被国阚二府的这些人推跌,便是一剑刺倒。
忽激见前面一人缓缓走来,被离只觉得这人甚是高大,不及细看,他怕这些人伤了这途人,忙挥手道:“快让开!”可那人却浑不在意,直走上来,被离收不住脚,从那人身侧闪了过去。
便听身后人纷纷叫嚷,被离回头时,便见那人正与这些人动手,地上已经躺下了二十一二人,在地上翻滚呻吟,看来并未致命,不过受伤颇重,只剩下四个人与那人交手。被离心中大惊,想不到这人连腰间的佩剑也未拔出,只用一双手,在在一转头间,已经有二十多人被那人击倒,真可谓快如闪电了。
细看那人,见他是个十五六岁年纪的俊朗少年,身高却有一丈,被离这几年周游列国,阅人无数,只见过伍子胥有这么高,再未见过如此高大之人。这少年空手双手,拳脚如飞,此刻一掌向一人击去,那人惊骇之下,以手中长干格挡,便听“嘭”的一声,那长干裂成了无数碎片飞了开去,那人被少年一掌推在肩头上,随着其长声惨呼,骨碎之声清晰可辨,那人被这一推,倒飞出去足有两丈多远。被离心中突突乱跳,心忖这少年手上劲力当真是大得骇人,且其手掌之坚硬,胜过镶满大铜钉的硬木长干,也不知道这少年手上练过什么功夫。国阚二府剩下的三人见这少年如凶猛,吓得一声喊,转身便逃。
这少年喝道:“如此草菅人命之徒,还想逃么?”追了上去。
被离在后面急喊:“兄台留步!”赶出巷时,那少年已经不知所踪。被离摇了摇头,暗暗叹气,心忖:“这少年勇武异常,是个非凡人物。”又想:“他衣着华丽,想是贵族子侄,既然不是阚、高二家的人,不知道是否田、鲍、晏等家的子侄?”正寻思间,便见大道上人众纷乱,士卒飞跑而来,被离本想去看看被那少年击倒的那些人,此刻却来不及,怕被乱兵现,难以解说,忙闪身到了附近的闾里之中,缩藏起来。
待众军散尽,被离才从附近的屋后转了出来。此时他已将甲胄脱下,弃在一边,向南走去。
被离自从弃官离国之后,周游天下,到过的地方颇多。这临淄城与天下间其它的城也差不多,只不过大一些而已。城中大道纵横,道旁是整齐划一的闾里,一片一片由矮墙围成方形,每一闾里的四边都有道门,晨开暮闭,坊内有十字曲巷、藩坊、教坊、作坊,闾中四角有水井,还有不少空地。有的一整个闾里都是一户人所居,那是士大夫的府第,其门户自然不受晨开暮闭的法度所管。此时城中烟火渐渐熄灭,各闾也打开了先前乱时所闭的门禁。从市肆走过时,见商肆都已营作,整个临淄城恍若无事生一般。
被离叹了口气,心想:“如今列国纷争,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厮杀争战,百姓早已经见惯了。”
齐简公亡故的消息还未传出,被离当然不知道,心道:“如今临淄城一片混乱,不宜久留,还是到鲁国去拜访孔子才是。”
走了一会,转了个弯,便见前面乱糟糟的,数十兵士正在忙碌。
被离走到近处,便见地上横着数十具尸体,尸身上如刺猬般插满了利箭,被离抬起了头,便见右手边闾里之中有一家寿材坊,心中恍然,心道:“这些尸体便是阚止请来的董门刺客了!”
只见诸军士将尸体身上插着的箭一枝枝拔出来,然后众人将一具具尸体搬起来,放在一边的牛车上。其中一人似是个兵尉之类的官,站在一旁大声地号施令:“快点,快点!田相吩咐,这些人虽是刺客,却都是些勇士,要予以厚葬,我们得尽快运到城外去。”
被离心知董门势力庞大,手段厉害,田恒不敢太过得罪。至于杀死了这些董门中人,那是对付刺客的手段,董门也未必会在意,若是对尸体不敬,那可是犯了董门之忌,恐怕非大为报复不可。
被离见街上乱哄哄的,这些兵士七手八脚地阻住了去路,索性退到一边的一座大宅子门边,静候这些兵士做完公干,好让出路来。信步走到门边,抬头向大门之上看了看,只见这大宅子墙高门厚,显得气派不凡,以被离所见,连许多大夫贵族的门第也未必有这般气势,门上一个巨大的黄灿灿的铜牌上镶着四个大字:“渠公之宅”。
被离心道:“原来这便是富可敌国的渠公住的地方。”
渠公是天下有名的大富豪,出身于齐国渠地,年少时贩盐致富,如今从事冶铁、畜牧、渔盐,家业奇大,据说连齐简公未当国君之前,也曾向他借过万金。财大自然势大,齐国的权贵等闲也不愿意得罪他。
被离虽然听说过渠公的事,却与他从无来往,便静站一旁等候。
只见那些军士66续续将尸体搬上牛车,一名年轻的军士正蹲在一旁,从尸体上拔那些箭。
此时这军士正给一具尸体拔箭,才拔出第二支箭,那尸体忽地动了动。这军士吓了一跳,一屁股坐在地上。
那兵尉问道:“什么事?”
这军士面色惨白,道:“这……这人似乎还没死!”
兵尉吃了一惊,看着那具尸体上插着的十余支箭,失声笑的:“胆鬼,你定是眼花了,这人中了这么多箭,哪有不死的?”
众兵士在一旁都笑。
兵尉一边说,一边走了过去,弯下腰来,抓住那尸体上的一支箭,用力向上一拔。
那尸体痛吼一声,霍然睁开了眼,从地上跳了起来,劈手一拳,将兵尉打了个跟斗。
众军士大骇,纷纷叫道:“尸变!尸变!”
那“尸体”闪身到一个兵士身旁,一把抓住了一名兵士腰间的剑柄,飞起一脚将那兵士踢翻,顺势拔出了剑来。他一剑在手,剑光霍霍,一连砍翻了五六人。
众兵士大骇之余,纷纷执戈矛铜剑围了上来。
那“尸体”身上淌着血,向周围略看了看,长剑划了个圈,飞身向渠公府这边退了过来。
被离站在渠公府旁,看得一清二楚,心中虽惊,却想:“这人定是没有死透,受伤昏厥,兵士给他拔箭时,将他痛醒了转来!”见这“尸体”浑身淌血,刺猬般正向自己所站之处扑来,情形委实有些可怖,不加思索,忙从腰间拔出了剑,信手向那“尸体”刺了过去。
他虽然也曾练过剑,终不甚精,又怎伤得了董门刺客?这“尸体”虽然浑身伤痛,却只是一闪身,便轻轻易易避过了被离手中的剑。好在他并不向被离动手,只是闯到渠公的门前,大吼一声,一剑向门缝劈去。
这“尸体”倒是聪明得紧,知道若是沿街而逃是万万逃不出这临淄城的,所以干脆直奔渠公之府。他一剑向门缝劈下,只要将门内门闩劈断,便可以踢开了门,进入府中。至于他进府之后,是想胁持府内的人为质,还是另有所图谋,便不得而知了。
正在这时,府门忽地打开,“尸体”这一剑便劈了个空。
府门才开一条缝,忽地从门缝中飞出一条黑黝黝的手杖,向“尸体”当胸点去。
杖势凌厉,那“尸体”吃了一惊,侧开了身,一剑向杖后刺了过去,这一剑是他全力而,去势奇快,欲是一击得手,无论这持杖者是何人,这一剑刺了过去,那也是非死不可。
忽然那手杖由直刺变为横扫,“当”的一声,杖剑相交,将“尸体”的剑荡了开去,但那条手杖却丝毫无损,原来竟是精铜所铸。
被离见这杖法精妙,心中吃惊道:“原来渠公府中,也有这般高手!”
只时门已大开,正见门后站着一人,左腋之下驻着一条铜杖,右手握杖与那“尸体”斗在一起,这人左腿裤管空荡荡的,原来是个已损了一腿的瘸子!
那“尸体”浑身上下仍插着十余支箭,此时动得急了,浑身鲜血淌了一地,流血一多,手上便慢了起来。
那瘸子忽地虚晃一杖,单脚立地身子一旋,左手的铜杖忽起,“嗤”的一声,向那“尸体”头上刺去。
那“尸体”正用剑格挡瘸子的右杖,哪里想得到这瘸子支在腋下的左杖也是件武器?这一下出奇不意,便听“卟嗤”一声,瘸子的铜杖从“尸体”左眼插入,从脑后穿了出来。
瘸子右杖柱地,左手一抖,从“尸体”眼中拔出了铜杖,那“尸体”扑在地上,这次可真真正正成了一具尸体了!
被离张口结舌站在一旁,看得呆了。
这时,那兵尉惊魂未定地带着七八个士卒抢了上来,向那瘸子陪笑道:“想不到竟会‘尸变’,幸好九师父了得,未被这恶尸闯进了门去,惊了渠公!”
瘸子九师父摇头道:“不是‘尸变’,这人只不过受了伤,未死得透。”
兵尉奇道:“这人中了十几支箭,竟然未死?”
九师父道:“你掀开他的外衣,便可知道那是什么缘由了。”
兵尉上前扯开那尸体的外衣,便见里面亮灿灿地,穿着一件亮晃晃的衣甲,是用金属链子编成,这些链子极细,是用金丝和精铁制成,再将链子织在一起如同渔,编成这么件古怪的衣甲,腋下用环扣住,那些箭的箭头嵌在链间,并未入肉,那人看起来中了十余支箭,其实真正射入身体的只有两支,都在衣甲护不到之处,奇道:“这是……?”
九师父道:“这是代国的一件宝物,名叫金缕衣,是用上好的精铁与陨铁混成的丝线穿织而成,比起一般甲胄来,不仅轻巧,而且刀箭不入。三十年前代人内乱,王子争位,剑中圣人支离益相助王子夺得大位,王子以此衣为谢,从此这金缕衣归屠龙子所有,在屠龙子的三件宝贝之中,此衣名列第一。”
其时,列国的衣甲一般都是皮制的革甲,极少有铜甲,更不用说铁甲了。这金缕衣竟能以铁链编织而成,的确少见。
兵尉脸色一变,忙道:“这些刺客若是都穿着这种衣服,肯定还有没死的!”便欲命人检查尸体。
九师父道:“不忙,这金缕衣天下仅此一件。只不过以这人的剑术看来,在董门之中身份应是寻常,为何身上会穿着屠龙子的这件宝衣?”
那兵尉自己拍了一下头,笑道:“是人胡涂,这种东西若有多件,也不会叫作宝贝了。”
其实这金缕衣只不过是一大块编织成状的衣甲,中间有个大洞,只须将头颈穿过去,将甲片前后折下,肋胁处有金环,扣上便算穿好了。
兵尉解开尸体腋下的金环,将金缕衣脱下来,笑道:“这衣服甚大,若无九尺以上身材,穿起来也不合身,这人七尺多高,定是偷来穿上的。”将金缕衣在自己身上比来比去,显是欲据为己有。
九师父伸出了手道:“拿来!”
兵尉面露难色,踌躇了一会,不情愿地将金缕衣递给了瘸子。
只因这刺客是九师父所杀,这件衣自然由九师父所得,若是这人是兵尉所杀,九师父也不好索要。
兵尉叹了口气,命人将尸体抬走,向九师父施礼道:“多谢列九师父援手,的这便去办事了。”带兵自去忙碌。
被离看着那九师父,只觉颇有些面善,他一生相人无数,对人之面目记忆甚佳,心道:“这人我以前定是见过。”
这时,那九师父目光如电,也向被离看了过来,脸上忽露喜色,大声道:“原来是被离先生!”
被离拱手道:“九师父,我们究竟在何处见过呢?”他听兵尉叫这人为“九师父”,便也这么叫。
那九师父上前挽住被离的手,道:“被离先生,我是南郭子綦的第九子,当初你曾给我相过面的,只不过我现在名叫列九。”
被离想了起来,笑道:“原来是九少爷!你为何……?”眼光向列九的腿上瞧去。他以前见过列九,那时列九还是双腿完好。
列九叹了口气,道:“我这条腿是被大盗柳下跖斩断的。”
被离惊道:“什么?”
列九道:“十年前先生到了雒邑,家父请先生为我们兄弟九人相面,先生看完后,说是我的命相最好,天天可以吃肉。”
被离想了起来,道:“是啊,那时南郭先生反而大哭起来,说你们在雒邑城南种菜,以菜为食,你反而可天天吃肉,若无灾祸,怎会有福?”
列九道:“先生与家父见识高明,如今我在渠公府上,闲时教家丁们一点粗浅的剑术,渠公待我甚厚,果然天天吃肉。”
被离叹道:“你又如何惹上了柳下跖,还伤在他手里?”
列九道:“此事说来话长,我们不如觅一酒肆详谈,也算列九稍尽地主之谊。”
被离心想:“列九腿残,确不宜长久站立。”点头答应。
列九叫来一个家丁,命他将金缕衣拿回去,自己带着被离,到了渠公府内一间木室中。
此室是列九居所,甚是简陋,两人喝了几杯酒,言谈甚欢,列九便说起他遇到柳下跖的事情。
原来,南郭子綦是董悟之徒,剑术极高,后来不知何故被董悟逐出了师门。他醉心于剑,甘于淡薄,与九个儿子一起在成周城南种菜,不与权贵交往。
列九从父学剑,剑法在诸兄弟之中最好,在成周城中十分有名,不免有些年轻气盛。四年之前,他奉父命到代国向祖师爷屠龙子支离益祝寿,回国途中,与北地的一帮牧马商人同行,在列人城外遇到大盗柳下跖的人马拦截抢掠。
本来,柳下跖有个规矩,被抢若是顺利交出财货,柳下跖绝不伤人,取财物之七成,留下三成给货主作盘缠。列九身无长物,本也损失不大,但他年轻气盛,自视甚高,又怎会乖乖就范?仗剑与贼众厮杀,一连杀了柳下跖十七八名手下,其中有两个是贼群中的高手。
柳下跖见他用的是董门剑法,便问他是什么身份。列九自负剑法出众,一心想与柳下跖一较高下,心知这柳下跖算起来是自己师叔祖,若说了出来,恐怕便打不成,便说是偷学的剑法。
柳下跖大怒,亲自出手,两人战了十几个回合,列九便被斩断一腿。
柳下跖道:“偷学的剑法,决计不会如此纯正,你究竟是什么人?”
列九心道:“若是说出名号,不免有损父亲的声誉。”执意不答。
柳下跖心有悔意,知是伤了本门子侄,见他倔强得紧,只好携他同行,一路上指点他的剑术,道:“展某不心断了你一腿,有损你的剑术,不过,你双手仍然完好,还是可练好剑法。”柳下惠、柳下跖本姓展氏,是鲁国的大夫之族,食邑在柳下。卿大夫士族才有姓,时人喜欢用食邑之地为立家姓氏,故而称为柳下氏。
柳下跖在待他伤愈,送了他黄金十斤,又给他一乘马车,这才放了他回去。
列九人已残废,自觉无面目再回成周,遂流浪各地,这日到了齐境,遇到渠公,恰至渠公手下的十多个家丁作乱,欲杀害主人,吞没财物,被列九识破,出手杀了作乱之人,救了渠公的性命。
渠公见多识广,见列九虽是残废,剑术却高明得很,便邀他到府中当剑术师父。列九心想:“四处流浪终非了局,雒邑是不能回去的,索性长居齐国也好。”便答应下来,这才随渠公到了临淄,道:“无功不受禄,我是个残废,干别的事不成,不过可以为渠公守门。”渠公不愿委屈了他,待以上宾之礼,列九却定要住在府门边的房中为渠公看守门户,渠公只好由得他。
渠公也曾问他的身份来厉,列九不愿意父亲蒙羞,不肯说出来,他在列人城外断腿,遂自称列九。南郭子綦一家是庶人,没有姓氏,南郭是因南郭子綦居于成周南郊,故而这么称呼,其名只有一个“綦”字,又因他得人尊重,故在“綦”前加一个“子”字。
列九无姓,因在列人城附近变成瘸子,遂以列为称,称为列九。渠公尊称他“九师父”,因渠公在齐国大有声名,时间长了,临淄城中很多人都知道了渠公府中有个“九师父”。
被离听完,叹了口气道:“你在齐国三年,你父亲可知道?”
列九摇了摇头,道:“不知道。他的心目中的列九,仍是以前那个恃才傲物的列九,既使是死了,也是他最疼爱的儿子。若是我这番模样回去,徒惹老父伤心。”
被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被离说起先前被士卒追赶,得一高大少年相救之事,列九笑道:“此人必是王孙封,齐人都称之为封少爷,齐人之中,只有他才这么高大。”被离问道:“这封少爷是何家子侄?”
当时习俗,国君之子,常以“公子”二字加如名前,以为尊称,如齐简公之弟姜骜,人便称公子骜,而大夫的子孙,常以“王孙”加于名前。被离听窗外人说那年轻人叫王孙封,是以有此一问。
列九微笑道:“这人其实名叫鲍封,是鲍家的人。他年纪虽轻,却是鲍息之弟,鲍息的儿子虽然有了三十多岁,见了他也得叫他一声‘二叔’。”
被离奇道:“大夫鲍息我是见过的,他应该有四十六七岁了吧?为何他的兄弟如此年轻?”
列九笑道:“这些大夫姬妾众多,俾女成群,老兄少弟之事,常有生,又何足为奇?渠公与鲍封极好,亲如家人。鲍封常在渠府一住盈月,向我学过些剑法,甚是相熟。”
被离问道:“先前若非此人,在下早被国阚二府的人杀了。”他将先前的事说了一遍,问道:“鲍封平日可住在鲍府之中?”
列九摇头道:“没有,他与他母亲庆夫人住在东城外十里处的伍堡之中。”
被离心道:“原来这封少爷便是庆夫人之子。”先前他听阚止和国异说起过庆夫人,顺嘴问道:“什么叫伍堡?”
列九道:“也难怪先生不知。鲍封自与鲍家失散,后来才找到,回到鲍家时大概已经十二三岁了。三年前,田恒初掌田氏,宴请诸客,客逾千人,鲍封与其兄鲍息便在席上。田恒见舞妙肴丰,由其是鼎中牛羊豕鱼凫肉均有,忍不住叹道:‘上天对人的赐予太丰厚了!既有五谷,又有鱼牛羊豕。’”
被离点头道:“田恒也说得是。”
列九道:“当时人人附合田恒之言,可鲍封这孩儿却道:‘并非如此。天地万物与人同生,都是相类的,不可分贵贱。人与万物智殊力异,而分强弱,并不是何物为何物而生。人取可食之物,并非该物是上天因人而生它;蚊虫吸人之血、虎狼食人之肉,难道是上天为了蚊虫虎狼而生人?这都是互生互死,自然而然。’”
被离脸色微变,抚掌赞道:“有见识!鲍封之言符合天道!”
列九续道:“众人见鲍封当众顶撞,都以为田恒会生气。谁知道田乞沉吟良久,哈哈大笑,说是想不到鲍家会有如此高明的儿。当日入宫时,田恒向先君齐悼公请求,请国君赐了一里之地给鲍封,又赐良田百顷。此地在临淄之南的要紧之处,名曰龙口,左有山、右依水,如同临淄南面的咽喉所在。庆夫人便亲自设计,在该处建了一处居所,修得十分坚固,叫作伍堡。庆夫人最擅生意,须惠陶器行销列国,家财几可比于渠公,建一个伍堡倒是花不了多少。”
被离点了点头,道:“庆夫人不居鲍家,却在城外另建居所,倒也奇怪。”
列九也点头道:“先生不说,我也不曾在意,想起来,这中间确实有些奇怪。我听渠公说,大夫鲍息作为长兄,对鲍封甚好,但他的两个儿子却不喜欢这位‘二叔’,令鲍大夫大为生气。”
两人正说着话,忽有一位老者大踏步走了进来,大声道:“哈哈,原来被离先生来了,九师父为何不告诉老夫?”
被离向那人看去,只见那人六十多岁年纪,生得十分矮胖,颏下的胡须颇为稀疏,有一半已经花白,形象颇为不佳,但两眼却炯炯有神,露出精明之色。
列九站起身来,叫了声:“渠公!”
被离心道:“原来这便是闻名天下、富可敌国的渠公!”站起来躬身施礼。
渠公大步上前,紧紧握住被离双手,笑道:“老夫一向仰慕先生,今日得见,大慰平生。”
被离道:“在下只不过是个江湖术士,哪里当得渠公如此厚爱?”
渠公笑道:“先生是天下名士,老夫只不过是个市井之徒,能与先生一聚,其实是老夫的荣幸。不管先生是否愿意,老夫今日定要请先生到鄙府一叙。”
被离微笑道:“既是如此,在下却之不恭,只好到府上打搅一番了。”心道:“这渠公口才便结,为人谦下,怪不得能大财。”
渠公看了看两人桌上的酒菜,笑道:“这种东西,怎能下酒?老夫开的这家酒肆,只不过是骗人的钱贝而已,怎可待客?不如到老夫家中,尝一尝酒中绝品‘庆夫人酒’。”
三人离开酒店,到渠公府中去。
被离问道:“‘庆夫人酒’又是什么?”
渠公笑道:“庆夫人是鄙国的酿酒高手,她用上等之黍煮成麋,添上几品奇花异果,再加以酒母曲蘖,酿成一种酒,人称‘庆夫人酒’,入口甘甜,厚重醇香,酒香三日不绝,十分了不起。鄙国的公子骜尝遍天下之酒,作有《酒经》,将‘庆夫人酒’列为绝品,天下之冠。”
被离听得心动,舌痒欲尝,道:“这样的酒,在下还是第一次听见。”
渠公道:“这也难怪,庆夫人酿这酒非是为了牟利。只因封少爷爱酒,她这酒是为了儿子所酿,每年只有三十壶,其中至少有二十六壶落入了封少爷的肚中,老夫家中那一壶是封少爷送的,十分来之不易。”
被离叹道:“这鲍封当真有福气!”
三人说着话,已到了渠公府大堂之侧的暖阁之中。
渠公吩咐了下人,不一会,下人端上食案,摆上了满案蔬果,食案旁各摆两个铜鼎,鼎中热气腾腾地是煮熟的牛肉和羊肉。渠公兴冲冲提来一壶酒,远远便闻到一缕纯甜的酒香溢出,令人嗅之欲醉,口中流涎。
三人一连喝了三爵酒,这才开始说话。
被离叹道:“渠公没有骗我,这‘庆夫人酒’当真是天下第一!”
渠公笑道:“不瞒先生说,老夫颇有些家财,与封少爷交好,自然不是为了庆夫人的金贝,而是为了从封少爷手里骗点酒喝。”
被离知他说笑,笑道:“渠公好不容易骗点酒来,却入了在下口中,岂非可惜?”
列九也笑道:“本来我这家传剑法,不传外人,但每次封少爷抱了酒来,便只好教他一点剑法。如今我的剑法被他尽数学了去,幸好他还时不时送酒给我。”
被离对这封少爷极感兴趣,赞道:“有九师父这样的名师,封少爷的剑法定是高明之极了。”
列九叹道:“我的剑术比他可差远了。”
被离奇道:“他的剑术还胜过九师父?”
列九道:“封少爷神力惊人,天下少有,一口剑使动,剑上力道惊人,更兼他动手之际,不依常规,施剑之时,手脚并用,常有别出心裁之处。在下与他比剑之时,剑法被他膂力所克制,剑术连四成也挥不出来,有时他偶一剑使出,与天外飞星,了无痕迹,是以不敌。若是他能随家父学剑,成就至少十倍于我,甚或还能过家父。”
被离皱起眉头,若有所思,一时无语。
渠公问道:“先生在想什么?”
被离道:“实不相瞒,在下先前与九师父说话时,次见过鲍封。在下适见第一眼见到他时,便觉此子颇像在下的一个故人,此刻越想越觉相似。”
列九笑道:“若论眼力,天下间有谁比得上先生?”却见被离与渠公二人神色有异,暗暗吃惊。
渠公脸上神色不定,似带惊恐,问道:“先生所说的故人,不知是谁呢?”
被离盯着渠公,缓缓道:“伍子胥!”
渠公脸色大变,沉吟半晌,苦笑道:“天下之事,难道真的什么也瞒不过先生的这双神眼么?”
被离骇然,愣了半晌,缓缓道:“原来鲍封真的是伍相国的儿子!”
列九骇然,伍子胥是天下人心目中的大英雄,鲍封既是鲍息之弟,怎么又成了伍子胥之子?
渠公叹道:“封儿确是伍子胥之子,其真名叫伍封。”他伸手一摸下巴,竟将胡须尽扯了下来,这光秃秃的模样将列九吓了一跳。
渠公苦笑道:“老夫之所以与封儿亲厚,是因为老夫本是庆夫人身边的寺人,庆夫人和封儿本来就是老夫的主人。”
列九骇然道:“寺人?那庆夫人究竟是什么身份?”
渠公道:“庆夫人就是庆公主,她是吴王僚之幼女,王子庆忌之妹。当年吴王阖闾使专诸刺杀了吴王僚,王子庆忌自然要报仇。王子在攻吴之前,自知必死,将庆公主和吴宫重宝托付给老夫,老夫之富全因有吴高重宝为本。先前九师父说封儿在剑法之中手足并施,是因他练过庆公主亲授的空手搏虎的技击之术,此技来自于王子庆忌。”
被离道:“先前在下被国高二府的从人追赶,封少爷上前去,转眼间便打倒了二十一二人,手脚快得惊人,劲力异常。”
列九瞠目道:“怪不得我觉得鲍……伍封的空手技击厉害无比,几可比得上利剑,原来是王子庆忌的绝技!世人常说,若是吴国的王子庆忌在世,我祖师爷屠龙子支离益便不一定是天下第一了。据说王子庆忌能6地行舟、空手裂虎,非同可!”
渠公又道:“封儿到了齐国之后,伯嚭先后派了二十一个刺客来寻觅其母子下落,尽数被封儿这一双空手杀了,这空手搏虎是天下神技,非同可。其实封儿的家传的剑法也极为厉害,只是伍子胥未传了下来,仅教了庆公主七招剑法,让她待封儿长大后教给他习练。那七招剑法平平无奇,多半是伍子胥怕封儿练成家传剑法后,被仇人从剑法中认出身份来,才只留下七招。”
被离点头道:“怪不得伍相国从来不让人见到他的夫人,原来是王子庆忌之妹,那也是吴王夫差的姑姑了。”心道:“怪不得渠公口中对子胥兄不怎么尊敬。”
渠公慢慢将胡须粘在脸上,点了点头。
列九大奇,道:“我听说吴王僚被专诸鱼腹藏剑所刺、王子庆忌被要离断臂杀妻所害,全是伍子胥的计谋,为何庆公主反会嫁给伍子胥呢?”
渠公叹道:“伍子胥英雄无敌,庆公主几次刺杀他不成,都被伍子胥放走,后来公主便对伍子胥说:‘我若是嫁给你,你敢不敢娶我?’伍子胥叹道:‘我知道你嫁给我是想杀我,但我若不娶你,你三番五次行刺,万一有一次我未觑到时,恐怕你会被人杀害。’便与公主成亲,或是公主不忍下手,又或是日久生情,后来公主终于未能动手,反为他生下了公子。此中详情,公主从未说过,老夫怎敢去问?”
被离叹道:“其实吴王僚和王子庆忌被杀,专诸与要离二人虽是伍相国所荐,却并非出自伍相国的计谋,专诸自献鱼肠杀人之计,那要离更是瞒着伍相国将自己的老婆杀了,还让吴王阖闾断了他一臂,投身到庆忌身边刺杀了庆忌。伍相国曾对我说,他平生最为后悔的一件事并不是让阖闾收留了伯嚭,而是向吴王推荐了要离。”
列九神往道:“伍子胥忠孝之名,天下皆知,听你们一说,在下只恨未能一睹其风采。”
被离摇了摇头,叹道:“世人都佩服伍相国的忠孝,但伍相国却常说:‘我本是楚人,却鞭楚王之尸,几灭楚国,何以谓忠?为报父兄之仇,却杀人之父兄,何以谓孝?’常自懊恼。”
渠公叹道:“今日听先生一说,老夫才知伍子胥胸襟弘大、气度宽广,委实是人中之杰,无怪乎公主不仅嫁给了他,还为他生下儿子。”
被离道:“在下也知道伍相国曾有一子,但三年前便夭折了,原来是在齐国,这真是意想不到。”
渠公道:“吴王夫差宠信伯嚭,因越国之事,伍子胥每每直言相荐,有多次斥骂伯嚭,夫差和伯嚭都视伍子胥为眼中之钉,每欲除之,但念他是先王老臣,又无藉口,强忍了杀害伍子胥的心思。”
被离叹道:“在下曾多次劝过伍相国隐居避祸,他却说夫差是他劝吴王阖闾立的世子,又受阖闾之托付,夫差纵算对他不仁,也不忍相弃。”
渠公道:“三年前吴鲁联军与齐军相持艾陵,夫差用伯嚭之谋,派伍子胥到齐劝降,欲借齐人之手杀他。伍子胥自知终会死于夫差之手,便与庆夫人商议,带了封儿到齐国,将封儿托付给鲍息,命封儿拜鲍息为兄。鲍息是个忠厚重义之人,素来敬重伍子胥,其父亲鲍牧与伍子胥是结义兄弟,鲍息便声称封儿是其骨肉兄弟,失散多年方才寻回,并在宗室家谱上添上鲍封之名,封儿便留在了鲍家。”
被离道:“怪不得伍相国回吴不久,便为儿子办丧事,定是为了掩伯嚭与夫差的耳目。此后不久,夫差果然命伍相国自杀。伍相国既将独子托于鲍家,自是有必死之念,幸好伍氏一脉由伍封传承下来。”
渠公对被离道:“听公主说过,先生与孙武将军是伍子胥生前的好友,相术妙绝天下,明日便是新春,先生可否随老夫和九师父到伍堡去,同过佳节,也为公主和封儿一相命数?”
被离点头道:“在下正有此意,明日……”
话未说完,忽听远处钟声敲响,声音清越,众人吃了一惊,渠公道:“这是临淄城中最大的钟,等闲不会敲它。”
便听钟声响了九声方止,被离大惊,按照周礼,钟敲九下,那是诸侯国君亡故的意思。
渠公脸色变白,叹道:“国君甍了。”
被离长叹了一声,向渠公对视一眼,他们心中都知道,国君之死,多半是田氏所为。
被离长叹了一声,道:“看来,在下明日不仅去不了伍堡,恐怕连鲁国之行也在半年之后了。这半年间众使纷纭,在下暂不会与庆公主见面,免得泄露了庆公主和公子身份。”
渠公与列九一齐点头,依照周礼,国君死了,凡在该国的士大夫不论是本国还是他国的都要去拜祭。因为从表面上看,天下只有一个天子周王,其余的不管是诸侯还是公卿大夫,都是一国之臣,爵高者去世,爵低者去拜祭是必须的。
要离虽然离开吴国,但他终是吴国的大夫,未被吴王褫职,仍是大夫,须得拜祭齐君,直到下葬。而这国君拜祭之礼,习惯上要停椁半年,待各国使节赶来。虽然如今各国争战,未必通使,但齐国与晋、楚为一等大国,它国一般都会派使前来拜祭亡君和祝贺新君,以免得罪大国。
虽然明日是新春,但赶上了国君去世的大事,渔盐大典取消了不必说,齐国上下也不好公然过节。这恐怕是齐民最无趣的一个新春了。
本来旧君一逝,便要即立新君,但田恒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拖了五个月,眼见旧君要较入葬了,居然还未立一位新君出来。
明堂之上一片哀声,中间放着一个极大的铜椁,三棺三椁共六层一个套一个,到最外面的自然就有丈大了。田恒与齐简公的弟弟公子骜、其长子公子高在铜椁旁坐着。
大堂上铺了一层布筵,两旁摆着数十张尺余高的木案,案后各有一张绵软的厚布席,被离坐在其中一席上,悄悄地用手揉着腰骨,心中叹了口气:“看来终是老了,便是这三十六拜,便觉得腰骨也痛了。”幸好齐人知道每人这一坐都是大半日,是以在他们身边都放了一张几,让他们可以凭几而坐。年纪稍大的人身边,还放了一根木杖。
被离见那公子高二十一二岁,公子骜三十五六岁,与田恒一齐接待使者,心道:“日后继位为国君的,定是这二者之一。”
香烟燎绕,被离想看清这两个公子的面目,却看不太清楚。
他向殿上看去,这时正是鲁国的使节柳下惠正站起又拜下,恰好叩完了第三十六个头。
被离心道:“这些年齐鲁交恶,三年前齐国吴鲁联军在艾陵大战,想不到鲁国仍派了使者前来,多半是鲁国见吴势渐弱,有些靠不住,想再与齐国结盟。”
田恒上前扶起了柳下惠,道:“鄙君英年仙去,举国痛哀,尊使之祭,足抚齐民之痛,鄙国上下不胜感激。”
柳下惠道握着田恒的手道:“鲁国境狭民少,向来受齐之恩惠,数百年来互通婚姻,便如兄弟一般。只愿从今往后,齐鲁两国和睦相处,不再争斗。”
田恒叹道:“这正是本相所愿。”
这时有行人官上前,将柳下惠扶到对面的桌旁坐下。对面的一排长桌后,坐的全是异国使者。被离因为离吴到齐,所以被安排到齐国本国这一边坐下。
被离向柳下惠看去,看他丰神俊朗,须极齐整洁,当真是一表人材,心道:“如此人物,怎会有柳下跖这样的兄弟呢?”
接着是楚国的使节白公胜拜祭,那白公胜生得十分清秀,面上带着傲气。
坐在被离身旁的田逆冷笑一声,声道:“这白公胜的父亲太子建死于郑国,当日若不是伍子胥保护,携着他逃往吴国,后来得吴之助回楚,爵封白公,哪有如此风光?楚王的后人,却以楚国的大敌吴国为靠山,哼!如今既不见他伐郑为父报仇,也不见他伐吴为伍子胥报仇,恐怕是个胆之徒吧!”
周围的齐臣听到的,都声附和。
被离在吴之时,与这后来当上楚国白公的公子胜也熟识,心道:“当日伍相国在世,曾说这公子胜胆大狂妄,不可掌有大权,从他面相看来,此人日后必会惹祸。”
田逆问身旁一人道:“闾邱明,还有哪国的使者未到?”
那闾邱明恭恭敬敬道:“今日是先君下葬,各国使节均已到了,连周天子也派了使者来,只有秦、晋、吴、越、代五国的使者未来,想是路途太远之故。”
田逆哼了一声,道:“路途太远,哼!秦国远在西鄙,越国偏居东南,固然稍远,代国是异族胡人,都是一向不与中原各国交往,也还罢了。晋国总不会比楚国远吧?晋虽是大国,如今被智、赵、韩、魏四家分地而治,未必便胜得过我齐国多少。吴国仗着艾陵之战,侥幸获胜,便不将我齐国放在眼里,哼!”
闾邱明点头道:“左司马说得是。”
被离心道:“晋国六卿之乱,齐国助范氏、中行氏与智、赵、韩、魏四家交战,眼下范氏和中行氏已灭,晋国由智、赵、韩、魏执政,齐晋二国此刻仍在卫境之内两军相峙,既然是敌国,不派使前来也是常理。艾陵之战中,虽然说是吴国和鲁国的联军,其实打败齐人的全靠吴人,齐人在此战中十万大军几乎尽墨,损革车八百余乘,齐吴之仇结得可深了。”
这时白公胜已拜祭完毕,坐在了对面桌后,忽听殿外行人官高声报道:“吴国使者右领颜不疑(5)大人前来致祭!”
田逆勃然怒道:“吴国欺我太甚!它国派来的使者,最少也是下大夫,吴王夫差竟派个的领军武将为使,视我齐国无人乎?!”
众齐臣也都有怒色,连在座的其它国使者也暗暗摇头,心想这吴王办事胡涂,失礼于齐。
被离却心想:“艾陵之战后,吴王夫差不听伍相国苦劝,反将他赐死,然后领国中精锐北上黄池,与晋人争霸,却被越王勾践从后偷袭,焚姑苏之台,杀吴太子友,至使吴国开始势弱。如今吴国腹背受敌,夫差若想与齐国修好,便得派一员重臣来,如今不伦不类,只怕弄巧反拙。”
田恒却不以为意,忙道:“颜右领大驾光临,快快迎接。”
只听殿外脚步声响,一人昂然走了进来。
颜不疑虽然跟随吴王夫差十多年,却是行踪隐密,极少露面,被离在吴多年也未曾见过,忙向那人望去。只见那人约二十六七岁左右年纪,身高八尺,浑身白袍,手臂比常人略长,头上戴着一顶高高的铜冠,往那里一站,便如高山劲松,挺拔雄壮,面白如玉,两眼如电,顾盼之间,有一种潇洒飘逸之态。
众人心中暗赞道:“好一个美男子,竟不下于鲁国的柳下惠!”
被离仔细打量这颜不疑,恰好颜不疑的眼光如电般扫了过来,目光相交,被离便觉此人如天上浮云,无法相出他的命运性格来,这是他自会相面以来从未有过的事,心中大吃了一惊。
颜不疑目光在被离身上停了停,似乎并不曾在意,但被离心中却隐隐觉得,颜不疑这一眼,已将他的身份来历看得一清二楚,一股寒意从心底冒了出来。
田恒似乎也对颜不疑这番摄人的气质吃了一惊,迎上前到:“久闻颜右领的大名,本相心中一直仰慕得紧,今日得见,幸如之何!”
颜不疑恭恭敬敬拱手道:“将身份低微,何劳相爷挂齿。今日将来拜祭贵国先君,身份颇有些不合。只因下国偏在一隅,消息不通,贵君仙逝之事,来得晚些。将正奉吴王之命,在边境视军,吴王以千里快报命将暂为使节,若是派其他使者前来,恐误了贵君下葬之期。”
他脸上似笑非笑,说话不卑不亢,令人心折,那些愤愤不平的齐臣听他这么一说,心中释然。其实,谁都知道颜不疑这是推脱之辞,须知自吴到齐,若是轻车奔,也不过一二十日路程,齐君停椁数月,不可能赶不及来,不过大家见这颜不疑甚有风度,便不甚在意。
先前与田逆说话的闾邱明叹道:“久闻吴越之地,常出美女,不料还出美男。这家伙到我齐国,不知会迷倒多少齐女,不妙之极。”
田逆哼了一声,道:“呸,白脸又有什么用?!”
田逆一众所坐之处,离殿中有四五丈远,他们这么声说话,站在殿中,自然是无法听到,但那颜不疑的眼光却向田逆这边一扫,微微一笑,似乎听到了他们说话一般,立刻便转过了头去,作悲戚之色,趋上几步,开始行拜祭大礼。
颜不疑行礼之际,闾邱明色迷迷望着颜不疑,忍不住出粗口道:“他娘的,这子连叩拜之际,动作也与众不同,十分好看,若是……”
田逆忍不住声笑骂道:“你这狗东西就算喜欢男宠,也不要打这子的主意,谁知这子是不是吴王夫差的男宠?”
闾邱明愕然道:“不会吧,吴王有西施那样的天下第一美女,又怎会喜欢男宠?”
被离见他们越来越不象话,皱起了眉头,心道:“这些家伙忒也无礼,自己的国君之葬礼上,竟会如此地不庄重,成何体统?”
颜不疑行完礼起身,又与田恒说了几句客套话,由行人官带到席上坐下,他官位虽卑,却是吴国的使者,故坐在燕国使者之后,中山、邾、莒等国的使者之前。
虽然他身边坐的不是公卿,便是大夫,颜不疑与他们身份相差颇远,却神情自若,举止有度。
这时,田逆与闾邱明又在声的说笑,被离心甚厌恶,却又无可奈何,正烦恼间,晋国的使者赵鞅(6)便到了。
赵鞅是晋国四大家族中的赵氏之长,与他的先祖赵盾、赵武一样,名气极大,天下皆知,如今为晋国上卿、众卿之。他一进得大殿来,众人无不脸露尊敬之色,连田逆和闾邱明二人也不敢再说话。
田恒见晋国终是派了使者前来,心中甚喜。
不管怎么说,楚、晋、齐、秦、吴等国的疆土远远大过其它诸国,都是一等一的大国。但若论国土之大,当数楚国。虽然吴王阖闾得孙武、伍子胥之力,攻入楚国都城,几乎灭楚,幸亏楚将申包胥搬来秦军,重兴楚国,楚国的江淮之地从此尽被吴国所占,但其疆土仍有近四千里。如今晋国的疆土三千多里,虽然此时晋国虽然君权旁落,为智、赵、韩、魏四家所控制,仍是不可视。齐国方二千里,比秦、吴两个千里之国还大,算是极大之国。
赵鞅的威望,在晋国比势力最大的智瑶还高,算得上是晋君以下的第一号人物,所封邑地近千里,比鲁、宋、卫、郑等诸国的疆土还大,相当于秦、吴之类的大国。今日赵鞅亲到齐国来,是给了齐国极大的面子,何况天下人都说齐君为田氏所杀,对田氏的名声大有影响。赵鞅前来,显是表明晋国对齐君因何而死并不在意。何况齐晋交战已久,前些时为了卫国之事又起兵戈,累得田恒派鲍息星夜赶到卫境的齐军大营,齐晋之兵对峙,势若水火,齐民为此甚是烦恼,赵鞅此来,说不定会有罢兵之意,齐臣自然是无不喜形于色。
田恒忙迎了上前,大声道:“赵老将军亲至鄙国,鄙国上下实感荣幸之至。”
赵鞅长叹了一声,道:“贵国国君英年而甍,鄙国上下无不可惜。本卿久慕齐地景致,常有赴齐一游之念。不料次赴齐,却是为贵君行下葬之祭。”说完,摇了摇头,便上前施礼。
施完了礼,赵鞅站起身来,想是年纪高大,拜了这三十六拜,体力不支,竟打了个趔趄,田恒眼明手快,一把搀住,道:“老将军心!”
赵鞅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年纪老了,身子骨也不中用了。”
行人官上前,扶着赵鞅在席间第一张桌后坐下。
眼见吉时将至,田恒心想:“该来的都来了,没有来的,多半是未派使者。”正要说话,便听殿外行人官大声道:“越国使臣大夫范蠡到!”
被离心中一惊,他知道这范蠡是越国第一智士,据说有鬼神不测之机,越国被夫差攻下之后,几乎灭国,幸亏这范蠡智谋如海,派大夫文种在伯嚭处大行贿赂,才使越国得以存留,又保越王勾践不被夫差杀害,还陪勾践在吴为奴三年,伍子胥虽多方设法,要杀勾践以除后患,都被范蠡护得周全。如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练甲兵,去年乘夫差在黄池与晋君争盟时,越军攻入吴国,长驱直入,直到吴国都城之下,连太子友也被擒自杀,事后越人退兵回国,两国居然安然无事,都是范蠡的计谋所至。
这时,范蠡走进殿来。
只见他三十六七岁年纪,身材瘦长,长须过腹,一身布衣,十分简朴,若非他头上戴着高冠,定会被误认为街上布衣,又怎知这是越王勾践手下的第一谋士?
田恒走上几步,拱手道:“范大夫远来幸苦。”虽只说了七个字,语中却充满敬意,不下于适才与赵鞅的说话。
范蠡也拱手施礼,道:“田相请恕罪,国使者来得晚了,只因在下坐海船而来,途遇风暴,耽误得久了,幸好未误吉时。”
这时,颜不疑在席上冷哼了一声。
范蠡看了一眼,忙道:“原来是颜右领,幸会幸会。”
颜不疑又哼了一声,并没有说话。
田逆摇头道:“这范蠡是越臣之,却是个卑谦之人,难成大器。”
闾邱明也笑道:“听说是他献计,将天下第一美女送给了夫差,才护得越国周全,便宜了夫差。”
田逆不屑道:“堂堂一国,竟靠美女而存活,越人祖先在九泉之下,恐怕羞也羞死了。”
闾邱明失笑道:“既在九泉之下,那是已经死了,再若羞死,又到哪里去呢?”
周围听见的几个齐臣也悄悄失笑。
田恒正在殿中助范蠡施礼,忽地向田逆等人瞪了一眼,田逆等人立刻不敢再说笑,噤声做悲戚状。
范蠡施完礼,行人官带他到吴使颜不疑之旁的桌后,请他就坐,范蠡摇头道:“国使者,怎可坐在大国之旁?”自行走到席末,在邾国的使者之后坐了下来。
田逆站在殿中,咳了一声,大声道:“吾国公卿大夫议定,先君谥号为‘简’,是为齐简公。吉时已到,为简公行葬——”,说完,便大声痛哭起来。
他哭声一起,殿上所有的人都放声助哭。
此时乐声响起,曲尽其悲,人演其哀,铜椁在前,众人在后,鱼贯出了大殿,向城外进。路上途人,尽皆跪地为哭。
被离行在人群之中,脑中却总是出现着颜不疑那似笑非笑的神态,尽管四周哭声震天,也驱不出这影子。
行完葬礼,众人都感疲累,各在驿馆休息了一晚。
次日,众使齐聚在殿上,见证齐国新君之立。
被离坐在众齐臣之中,见无论是齐臣,还是各国使者,无不露出轻松之色。不管怎么说,几个月的祭礼的确让人十分的烦恼。
田恒与公子骜和公子高也坐在齐臣之中,众人的眼光都在公子骜和公子高身上打量,心中猜测谁将是下一个齐君。
众人都想,应是公子高的希望大些。公子骜年纪虽长,却是齐简公的弟弟,而公子高是齐简公的长子,一般应是长子继位,有公子高在,又怎能轮到公子骜?
不过众人又想,如果是公子宫为君,早就该于旧君归天之日立了,拖了这五个月是列国少见之事,想必中间有些变故。
被离见那公子高满脸温和,神情坚毅,而公子骜却是挥洒自如,虽然处处都依礼而为,行为之间,却总是带着一种满不在乎的神情。
被离心想:“我若是田恒,会立谁为君?”
殿上众人也都这么想,不过,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谁当国君,恐怕都只是个摆设,因为齐国的大政,早已经落在田恒的手中,即便是国君,也无甚实权。
这时一曲已毕,田恒走到了殿中,缓缓道:“寡君仙逝,多蒙各位上国使节亲来致祭,鄙国上下无不感激。”向各国使节施了一礼,众使者一齐答礼。
田恒眼珠一转,向齐臣中看来,道:“闾邱明,你奉命侦纠先君被害一事,可有结果?”
闾邱明从人群中趋步出来,躬身道:“已有结果。将已经审过此案,只因阚止谋乱,派刺客入宫行刺,鲍息大夫与相府门客犰委入宫护君,先君在慌乱之中离宫而避,犰委一路追赶,欲迎先君回宫。不料先君反当犰委是谋逆一党,拔剑欲杀犰委,不心从车上跌落,剑尖误刺入体内而逝。”
田恒点了点头,问道:“先君为何会以为犰委是谋逆一党?”
闾邱明道:“将已问过宫中诸人,只因此前一日,犰委曾与宫中侍卫比试剑术,当着先君之面伤了侍卫,先君对他甚是厌恶,是以才会产生误会,酿成大祸。”
田恒叹了口气,道:“不管怎么说,这犰委仍有弑君之罪。唉,犰委是本相的门客,如今弑君犯上,无知之徒,定会胡说是本相指使。”
众人也听过这种传言,见田恒当众说出来,不免有些惊讶。
闾邱明道:“那犰委自知罪孳深重,欲嚼舌自尽,被将制止,但他舌头已断了一截,如今说话颇有含混不清之处。好在他对弑君之事,也供认不讳,再加上当时在场的鲍府士卒指证,推脱不了罪责。”
田恒又问:“他可曾指证是何人指使?”
闾邱明道:“他说话虽不便结,还是供出了指使之人,便是阚止和高无平二人,将这里有他亲笔画押的供状。”说着,从怀中取出了一册竹简来。
田恒接过来看了看,交给了公子骜,道:“二位公子请仔细看看。”
公子骜和公子高分别看过,点了点头,又交给田恒。
田恒接过供状,走到一众齐臣之前,将供状交给一个须俱白的老者,道:“晏大夫掌大司寇之职,本来此案应由晏大夫侦审,然晏大夫卧病不出,本相便命闾邱明暂代晏大夫审案,此供状还请晏大夫过目。”
被离心道:“原来这老人便是齐之名相晏婴的儿子晏缺,此人德高望重,深居简出,今日国立新君,原是该来。”
晏缺接过供状,看也不看,随手交给了身旁的齐臣,缓缓道:“不必看了,闾邱明能干得很,天下又有什么供状拿不到手中?犰委这人十分该死,倒霉得很。鲍大夫被相爷派到了卫国,助卫君御晋,否则当给鲍大夫看看。”
他皮里阳秋地说了这番话,在场的人谁会听不出来?被离心道:“怪不得没见到鲍息,原来被田恒派到卫国去了,鲍息与犰委一起攻入公宫,其中之事恐怕知道得更多,将他遣走自然是少了个人证。”
田恒听晏缺话里有话,心中暗恼,脸上却不动声色,点了点头,道:“晏大夫说得是,犰委弑君犯上,正是该杀。阚止那日谋反之时,与同谋国异均已死了,却有高无平一人走脱,如今正在缉拿之中。闾邱明,依我齐律,犰委该当何罪?”
闾邱明道:“灭族!”
田恒点头道:“好吧,就由你去办。”
闾邱明答应,退到了齐臣之中。
田恒转身对着众人,大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日应立我大齐国之新君。”
公子高突然道:“先君并未立嗣,国君之位,应由吾叔公子骜继承。”
众人吃了一惊,本来,公子高继位应是理所当然之事,谁知公子高竟推举公子骜继位,大出众人意料之外。
田恒点了点头,向晏缺问道:“晏大夫,你以为如何?”虽然他权倾齐国,也不敢忽视了这德高望重的老大夫。
晏缺向田桓看了好一阵,点了点头,说了一个字:“好!”
田恒又向众齐臣看了过去。
田逆也道:“好!”于是众齐臣都点头。
公子骜大吃了一惊,从神情上看,却不是伪装出来,而是真的未曾料想到会有这般变化,忙道:“这……怎么可以?”
田恒当先向公子骜跪倒,大声道:“参拜国君!”
公子高也转到田恒之后,跪了下来,一众齐臣在晏缺之后,一齐在公子骜面前跪下,开始行九跪九叩的大礼。
公子骜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
被离因在齐臣之中,只好随众跪下行礼。
参拜完毕,一众齐臣退到了一边,周天子的使者单公走了上前。单公名叫单骄,四十余岁,他是周天子的卿士,地位与一国之君相若,眼下周天子的大政全靠单、刘二公世袭相传,虽然周势不振,不过从礼节身份上,这单公到任何一国都要与国君分庭抗礼,齐国是仅次于晋楚的一等大国,周天子派了单公亲来,可见对齐国十分看重,不敢视。
公子骜茫然无措,田恒声道:“国君,请接冠。”
公子骜跪在单公面前,单公手捧周天子预先作好的册命,从田恒手上接过朱笔,
在齐侯空着的名字地方填上了姜骜二字,然后掷下朱笔,大声读道:“惟天地乃万物父母,惟人乃万物之灵。天佑下民,乃有大周天下。姜氏继其祖相父姜尚以来,辅我周室,镇我东疆,世为周臣,有大功于国。今姜壬新丧,姜骜德才兼俱,为吾大周良臣。咨命姜骜为齐侯,世世代代,永镇东疆。”
单公读完册命,从田恒手中黑色的冕来,亲手为公子骜插上了笄,又将丝带系好,然后扶起公子骜,笑吟吟拱手道:“恭喜恭喜,愿齐侯福寿如天。”冕上那一块长形木板的前沿,垂着九串玉色晶莹的旒,玉旒晃动不已,遮住了公子骜的大半张脸,令人看不真切其脸上的表情。
这种冕是最尊贵的礼冠,本来周初时是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所戴,后来礼法改动,如今卿大夫已不能用它了,仅天子和诸侯可用。天子可时时戴之,但诸侯只能在祭祀和重大礼仪上戴。天子用十二串旒,诸侯以爵位不同而旒串数有差别,公爵用十旒,齐君是侯爵,便只能用九串玉旒。
田恒上前,扶着公子骜到中间的黄铜大桌后坐下。
赵鞅上前道贺,这时公子骜已经神情大定,头脑清醒过来,应对了几句。
然后依次是颜不疑、白公胜等人各代己国道贺,范蠡待诸国贺毕,才上前道贺。
繁文褥节,不一而足。
待一切礼毕,田恒向诸使者道:“明日午时,寡君在梧宫设宴,款待天子之使和各位上国使臣,敬请驾临。”
众使答应,依次退出,回馆歇休。众齐臣除了田恒、晏缺、公子高、田逆、闾邱明等十二三个重臣留在殿上,其余的尽拜辞退下,被离知道新君才立,自有许多事要办,也随着众人退下,自回馆中。
当日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曾在齐境之内,修馆三百,称为候馆,充以女闾,以安行商,而使百货充足,私人开的称为逆旅,统称为馆或驿馆,如今单是在临淄城内,便有馆逾三十处,是以各国使者都居于不同的驿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