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诸天原型解密】(1 / 2)
二十诸天
“大梵”:二十诸天之首,神界第一长者、智者,经历过两次屠魔圣战,与天地同寿,实为虬龙帝君“苍龙之力”的继承者。原型:1佛教中的定义:梵文b
aha的意译,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色界初禅天之一。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梵天在泰国、东南亚、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等地极受崇拜。2印度教中的定义: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负责创造宇宙。]
作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创造神梵天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
各种大梵天像12张的。这位盘古在印度的同事,通常被描绘成一个肤色粉红、四头四臂的老人。他身穿白袍,四张脸朝向东南西北,象征四部吠陀经;四臂则分持念珠、盛有恒河水的水罐、权仗、弓箭等物,其中念珠用来记载时间,恒河水用来衍生万物。他平时坐在莲花宝座上,有时也骑天鹅或乘坐由七只天鹅拉的战车出巡。佛教吸收其为护法神,称“大梵天王”。
传说梵天原来有五个头,后来他创造了美丽的智慧女神辩才天女,辩才天女应算是他的女儿,但梵天却又娶辩才天,有违伦理,故他的一颗头被湿婆给砍掉了。(这则神话属于后吠陀时代的神话,为了确立湿婆的主神地位,梵天五头的概念也只有在这则神话里提到过。其他时代的神话都只提到梵天有四个头。)
“帝释天”因陀罗:二十诸天之一,神界守护神。第二次屠魔战争中被苍山雪的父亲“羽老人”樵夫顾羽杀死,尸体被埋在荒山之上。原型:本为印度教之神2],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3]。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佛经上说,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释尊从忉利天一级一级地下来。下来时,帝释天在释尊的左前方,手执宝盖,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着释尊,为释尊引路。释尊成道后佛教产生,因陀罗成为释尊之守护神,称为帝释天。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4],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左右有十大天子侍卫其侧。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饮食供养佛及弟子。帝释天常常和诸天在他的居所须弥山善见城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5],加上中央的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
“自在天”摩柯守罗:原型:自在天,梵va
a的意译(aha为大,iva
a表自在),音译为摩醯首罗。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有此称。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则为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与创生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其形像有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骑乘大白牛。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佛教亦将此神吸纳进来作为自己的守护神,因为他的成佛因缘还未成熟,所以扮演着护持佛法的角色。在佛教中,他居于色界之顶,因其居处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罗天、伊舍那天等种种名称。他是护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护在东北方。据《十二天供仪轨》讲,他面上有三只眼,二牙外出,现忿怒相,身浅青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髅杯,右手持三戟剑,上身以髑髅为璎珞,宝冠上有二仰月,骑在牛背上,边上有二天女持花随侍。在佛典中,把崇拜他的宗教派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
“六道天”六道圣君,后被除名。阿特雷之父,神族执政二十诸天之首,后因60年前第二次屠魔战争战败而被神界处刑。无出处,架空人物。
“密迹金刚”:二十诸天中最神秘的一个,暗部夜叉统领者。依《金光明经》所载,金刚力士是大鬼神王,与其眷属五百徒众皆是大菩萨,皆拥护《金光明经》的听讲者、诵持者。此一力士经常以猛烈行为来捍卫佛法、保护佛陀。但是他也有至情至性的一面。在释尊入灭时,平素随侍释尊的他,几乎悲痛欲绝。他‘五内抽割,心膂磨碎,躄踊闷绝,久乃醒悟。即起而坐,涕泣哽噎。’昏迷醒后,他还悲不自胜地说︰‘云何世尊舍弃于我,独立涅盘?咄哉大苦,此金刚杵当用护谁?即便掷弃!’从经典所载的这些语句,颇可以看出金刚力士对佛陀的耿耿赤忱。相传在久远以前,勇郡转轮王在世之时,有名叫法念与法意的二兄弟,同时发出誓言。法念誓愿在贤劫之如来出世时成为梵天,俾得经常劝请世尊转大法轮。法意则誓愿成为亲近佛陀、捍卫佛法的金刚力士。后世所传的金刚力士,就是秉承这位法意的誓愿而来世间的护法神。
“散脂修摩”:散脂大将ka,又译作散脂修摩。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们常将他们这一组搭档当作了哼哈二将。系北方毗沙门天王八大将之一,二十八部众之总司。鬼子母之次子,父名德叉迦。一说为鬼子母之夫。此大将护持佛法不遗余力,率二十八部药叉诸神,随处隐形拥护说法师及救护诸善男信女,离苦得乐。有关此大将之形像,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载,其形状甚为丑恶,胸部有三面,脐有两面,两膝有两面,其面如象,獠牙似犬,眼中出火,火皆下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大日经疏卷五]
“大辩才天”:神界军师。又为妙音天女。(亦译作”辩才天女”、”美音天”、”妙音佛母”、及”声音佛母”等)的梵名是sa
asvai,天成文:她是一位示女性身相的智慧本尊。在印度教中,传统上她被认为是主神梵天的妻子。大乘佛教吸收了辩才天女的形象,将她作为文殊菩萨之明妃(明妃代表本体的智慧显现)其实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指的是双身的文殊,任何菩萨都有力量和智慧两种威势。而功能基本维持不变。
“大功德天”:吉祥天母又称吉祥天女,梵文ki,音译“拉娔诗米”,藏语称“班达拉姆”,是藏密中一个重要女性护法神。她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人物,传说是天神和仇敌阿修罗搅动乳海时诞生的。后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把她塑造成女神,为她取名“功德天女”又称吉祥天女,说她是毗湿奴的妃子,财神毗沙门之妹,主司命运和财富。后来她成了佛教的重要护法神。
“韦驮神”:韦驮尊天菩萨又称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韦驮天。或称韦将军,韦天将军。本为婆罗门教之神,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世传佛陀涅盘时罗刹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天乃急追取还。其形像身著甲胄、合掌、腕捧宝剑。於我国自唐初之道宣律师感得其像后,各处之伽蓝均设有其神像。本是婆罗门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此外,佛教中还有另外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有的人把韦驮天和韦天将军相混)。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相传释迦佛涅盘后诸天和众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世称韦驮菩萨,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刚杵。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二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