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夏侯恶的三个要求(2 / 2)
周金惊讶的看向夏侯武,而夏侯武沉默着,眼神极为炙热的看着夏侯恶,里间精光透出。
半响后,夏侯武压抑着自己要爆破的声道问道:“我儿,你是猜的还是有人告诉你?”
夏侯恶神色严峻,回视着夏侯武道:“既是祖训,若不是家主,非父亲谁人可知?”
猜的!夏侯武虽然早已猜中,但此时从夏侯恶口中肯定,他心中还是不免再惊一跳。
此时此况,周金发现自己不宜在房中,心中也有些乱,主要是源于突然发现夏侯恶绝顶聪明,聪明到令他几乎畏惧的程度
“父亲我有三个要求,第一,我不入大汉之仕。第二,我暂时不希望外人知道我的学识以及才智。第三,将来也许有祸乱,天下之事以食为重,我愿意为夏侯家屯粮,若无大旱大灾,我会在四年间为夏侯家屯起足以让天下四分之人过十年之粮。父亲若是答应,我从今日起便做一个好好先生,更接受周大先生的考验,周大先生所懂一切我皆懂,立考立过!”
“我儿,为什么会有这三个要求?”夏侯武的内心极为混乱,自己的第三子其实天纵奇才他拉着夏侯恶到自己身边坐下。
夏侯恶摇头不进行解释,只问道:“父亲答应了?”
夏侯武一直看着自己的第三子,这不是错觉夏侯恶双眸中透露出的自信与智慧根本不可能是少年人能够拥有的,一时间他会以为坐在自己身边的是一个身份地位和自己相当的人物。“容我先想想,我儿,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原因?”
“说不清楚,父亲就当是孩儿的预感可好?还是先请周大先生进考吧,周大先生可挑选书房中的所有书,背我是背不下来了,可是让我读两遍,我就可记下,目前只能保证能够全部释义。”夏侯恶站起朝周金作揖。
若是如此周金擦掉额上冷汗,便不考论语了,他拿起孙子兵法道:“孙子兵法中我先抽一则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周金念完之后,夏侯恶先是跟着念一遍,再是背一遍才开始释义。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