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八十九节 成就感 扩音系统(2 / 2)

加入书签

喇叭的框架是用的铜,包上一层绝缘材料。这绝缘材料也是一个费时的事情,经过试验,生漆具有不错的绝缘性,对比之后朱厚照还是暂时放弃了胶。

纸盒式扬声器自制起来相对来说还比较简便。为了制造合适的纸,朱厚照也消耗了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试验,没有硬纸板,朱厚照甚至试过用面浆糊将纸一层层粘起来晾干。

没有经过计算数据的喇叭造成了不的失真,而没有放大器不得不使用高电压的结果就是更加加剧了这一倾向。其实在上一世,经过不少手工高手们的验证,自制的扬声器甚至能够达到比一般的音箱更好的音质。可惜没有经验的某人加上简陋的条件,没能够达到这种高度。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简陋电池组虽然电压随时间而减不稳定,但是短时间提供的绝对电压还是足够的高的,甚至过同等重量的干电池。

更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原电池的原理,电池组里面消耗的不是相对贵重的银,而是锌片,也就是外面人们说的倭铅。虽然如此称呼但并不说是这是日本传过来的,早在宋朝时期也就是西历十到十一世纪,黄帝历三十六世纪左右,中国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炼锌了。这里“倭铅”的“倭”字指的是市场上流行的锌的产地而不是源地。

这也是由于正德时期由于不断的放松,海禁已经松到一定的程度了,倭铅就是从日本大量进口的。到了嘉靖朝,钱币里头也开始掺锌,就是黄铜。在那之前,铜钱都是使用青铜铸造的。

蚊子再也是肉,立志勤俭持家(??!我表示深切的怀疑。作者)的某人还是为此感到欣喜的。拆下来的银片还可以重复使用,只要换锡片就好。这次是为了保证更好的效果才放弃使用铜和锡片一起作用,才换上的银。

在这次用过之后,这些喇叭也报废了,强大的电流已经将其变得不成样子了。甚至有两个直接就不声了,幸亏朱厚照这些准备的喇叭不少,而且电池也制造了好几组,随时切换。

不管怎么说,这样还是太差了,一次性的物品还是要少用。即使朱厚照相当富裕,也不能老这样折腾啊。钱,还是暂时省下来继续别的更加关键的东西吧。先用别的东西将钱循环起来赚更多的钱才是正理。这扩音系统还是以后有条件再说吧。

现在在朱厚照面前的是吴院长,他们几个面前摆的是拆下来的那个报废的系统。

研究院离着军营很近,在这个没有噪音污染的时代,声音能够更好的传播。

因此,研究院里头的众人是除了军营里头的人之外最先听到那(?!)一般的声音的。并且很快有人感觉那好像是有人在说话,而且很快又有人分别出来那是从军营那边传过来的。

作为研究院里头不多的可以在工作时间自由活动的热。马上吴院长就直接找到了朱厚照来。结果,他很顺利的进了来。

(参加了这个项目才看清楚,学校里头学的和外面需要的有多大差距,严重脱节啊。)

请各位大大帮忙参与一下最新布的投票调查,主角马上就要弄拼音了,是用民国时期的注音符号好,还是现行的拉丁文拼音好?谢谢  filsarilhl22152556953hl

:。:3v

rad3

sr="ggdlgdj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