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九十六节 码字 玻璃半成(2 / 2)

加入书签

在旁边大座钟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时间渐渐的过去。钟表的声音衬托的屋子里很静,除了滴滴答答的声音之外,屋子里只剩下铅笔在纸上沙沙的细微响声……

“嗯,还行。”

看着那一堆堆晶莹剔透的东西,朱厚照咧嘴笑开了。

即使有着详细的配方,最初制作出来的玻璃还是墨绿色的。和当年三宝太监带回来的技术造出来的差不多。

简单的制造玻璃还是很容易的,场地弄好之后,几位道长很快就弄出了样品。

不过,要达到最基本的化学仪器的要求,这还差的很远很远。

先一点就是要无色、透明。

说到透明,中国古代的铅玻璃就可以达到这一点,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出土玻璃器,精美绝伦。不过,无色才是真正的难点。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

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所谓铅玻璃是指以氧化铅为助熔剂,并且不含氧化钡,也称为高铅玻璃;而以氧化钠为助熔剂的主要成分而不含钙的玻璃,称为钠玻璃,或碱玻璃。但是我国早期玻璃器皿,实际上在制造工艺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缺憾,并非尽善尽美。

据传闻,中国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制造出了无色玻璃,但可惜的是技术没有传下来。

现在朱厚照让让他们制造的,就是后世普遍应用的钠钙玻璃。

为了达到透明,几位道长这些日子在不断的实验,用炉子不停的熔化材料。

比起最初的那些来说,现在稍微有些样子了,虽然还是有不少色彩,但是也很不错了。

吹玻璃的技术有,不过在最初道长们根本没有心情和时间去吹出来。总是一炉一炉的制造出来,看是否合格,然后倒掉继续工作。几十天下来,虽然道长们使用的炉子很,但是倒出来的废料也凝成了一座晶莹的山。

直到和现在朱厚照看到的这种接近的时候,道长们才想起要制作一些成品。

于是在一些内部人士的帮助下,吹玻璃的技术就被找了出来。

请各位大大帮忙参与一下最新布的投票调查,主角马上就要弄拼音了,是用民国时期的注音符号好,还是现行的拉丁文拼音好?谢谢

(图为出土的隋唐椭圆形玻璃瓶)|:26|h:3|a:l|u:{0,10}{0,10}2jg]]]  filsarilhl22152556960hl

:。:3v

rad3

sr="ggdlgdj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